双人余

预感 · 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最终衡量人类的,是人直面那个隐秘的自我、而非展现在公众前的自我的能力。生活唯有遗憾......

斯通纳

赵国栋:

存档灵魂:




【美】约翰·威廉斯








“人 生 有 起 有 伏,
何 况 对 斯 通 纳 那 样 的 人 来 说,
失 败 这 个 词 显 得 太 苍 白 了。”








《 斯 通 纳 》简 介 】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美国,密苏里州,一个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纽约客》评价道:《斯通纳》一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









【《 斯 通 纳 》书 摘 】




001、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索性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002、
In the long run all things, even the learning that let him know this, werefutile and empty, and at last diminished into a nothingness they did not alter.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003、
马斯特思面带微笑,转向斯通纳:你足够聪明——只是比我们共同的朋友聪明一点。但是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004、
有时,沉浸在自己的书本中,他会想到还有那么多东西不知道,还有那么多东西没有读过。他辛苦追求的宁静,当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时间那么少,而要读的东西那么多,要知道的事情那么多,这份宁静开始破碎了。




005、
回首自己本科最后两年,斯通纳仿佛感觉那段时光虚幻不实,压根就属于别人,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好像不是他习惯的那样正常流逝,而是断断续续地流逝着。一个片段跟另一个片段互相重叠着,但又从中分离出来,他还感觉自己从时间中被移了出来,旁观着时间在自己面前流逝,像个宏大、并不均匀地翻转着的立体景观。




006、大 学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




马斯·特思从店里提供的免费餐里高高举起一只煮得有些过老的鸡蛋,好像举着一只晶体球,他说:“诸位先生可曾考虑过这所大学的真正本质吗?斯通纳先生?费奇先生?”




他们笑着摇摇头。




我敢说你们没有。我想象,斯通纳把大学当作一幢巨大的仓库,像座图书馆或者货栈,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出挑选能够成全自己的东西,大家在里面共同工作,犹如一间公共蜂巢里的小蜜蜂。代表着真、善、美。人们总是想绕过角落,去下一条走廊;他们就想看到下一本书,你没有读过的书,或者走到下一排书架旁边,你还不曾到过的书架。但有一天你终究会抵达。等你到了——等你到了——”他又看了看那只鸡蛋,然后大大地咬了一口,又转向斯通纳,下颏在动着咀嚼着,漆黑的眼镜闪闪发亮。




斯通纳别扭地微笑着,费奇纵声大笑,不断拍打着桌子。“他听懂你的意思来了,比尔。他非常懂你的意思。”




马斯特思又嚼了会儿,然后吞咽下去,接着又转过来盯着费奇。“还有你,费奇。你有什么想法?”他举起自己的手。“你会声称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你想过。在直率和热诚的外表背后,活跃着一颗单纯的心。对你来说,大学就是善的工具——当然,总体上对这个世界而言,而且顺便对你自己而言是如此。你把它当作一种精神的硫磺和糖蜜,每年秋天你都给他们服用,让那些小浑蛋度过下一个冬季。你是个仁慈的老医生,善意地拍拍他们的脑袋,把他们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费奇又是一阵放声大笑,不停地摇头。“我发誓,戴夫,等你准备——”




马斯特思把剩下的鸡蛋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了会儿,又美美地喝了口啤酒。“可是你们两个都错了,”他说,“大学就像一个庇护所或者——他们现在怎么称呼来着?——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休养所。看看我们三个——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可是我不明白,不是吗?我们非常清楚。”




007、爱 情 是 什 么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008、
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009、
他冷酷无情地看着自己的生活,好像那是呈现给别人的。




010、
他的失落感,内心藏了很久的失落感,喷涌而出,彻底将他吞没,他任由这股洪流裹挟着,意志失去了控制。他不想搭救自己......可他还是难以超越,他知道,而且永远超越不了。在麻木、冷漠、孤绝的背后,这种力量还在,强烈而稳定,它永远都在那里。




011、
在他内心深处,在他的记忆深处,是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的知悉。虽然他很少想起早年在布恩维尔农场的经历,但是他的意识边缘却经常会想到自己的血缘传承。这是祖辈给予的传承,而他们过着卑贱、辛苦、坚忍的生活,他们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脸交给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而那一张张脸毫无表情,铁硬又荒凉。




012、
虽然他回顾那些时带着明显的无动于衷,但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仍然有所洞察和感知。那十年里,当很多人的脸上都可以看到带着永恒的冷漠和荒凉,好像在凝视一道深渊,对斯通纳来说,那副表情就像他行走其中的空气一样熟悉,他仿佛看见了从孩提时就熟悉的那种无所不在的绝望的信号。他看到,好人都落入缓慢、绝望的衰落中,当他们对体面生活的憧憬崩溃时,人也随之崩溃。他看着他们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们走向后门,带着走向刑场的人才有的那种苦涩的自豪,讨要能让他们继续乞讨所需要的面包。




013、
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你讲话,斯通纳先生,你听到了吗?




014、
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木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015、
他试着随意阅读,只为自己的乐趣和嗜好,读读那些他等了好多年想读的许多东西。可是他的思想却不愿跟着他期待的方向走。
他的注意力经常从握在眼前的书页上溜出来,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频繁地木呆呆地盯着前方,却什么都没看。好像他的头脑时刻不停地腾空着已知的一切,而且意志也好像淘空了自身的力量。他有时觉得自己像某种植物,而且渴望着某种东西——甚至痛苦——来刺戳他,给他带来生机。




016、
他打开那本书,这样打开的时候,这本书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让手指轻轻地快速翻了一遍书页,感觉一股刺痛袭来,好像这些书页是活的。刺痛穿过手指,迅速流过肌肉和骨骼。他时刻感觉到刺痛在那里,他等着刺痛弥漫全身,等着那种古老的兴奋,像恐怖般的兴奋把他定在躺着的地方。从窗户上掠过的阳光照在书页上,他看不见自己在上面写了什么。手指开始松软,捏着的那本书慢慢滑动,然后快速越过他不动的身体,跌进房间的寂静中。




017、
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重读经典和中世纪拉丁诗人的作品,特别是有关死亡的诗。他又一次惊异于那些罗马抒情诗人接受死亡时坦然、优雅的态度,好像他们面对的那个虚无不过是自己曾经享受过的绚丽岁月的一种应有属性;拉丁传统的后期基督徒诗人看待死亡时表现出的痛苦、恐惧以及勉强掩饰的憎恶令他惊奇,死亡承诺,无论多么模糊,会有一种华丽、愉悦的永恒人生,好像死亡和承诺不过是一种嘲弄,会让他们活着的光阴发馊。




018、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
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




019、
斯通纳站起来,这时又意识到没什么可说。他从这个面孔看到另一个面孔,沉默了好长时间。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单调地发出来了。“我已经教……”他说。他又重新开了个头。“我已经在这个大学教了将近四十年书。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一名教师还能干什么。如果我不教书,我也许——”他停顿了下,好像走神了,接着又决然说:“我要感谢你们所有的人,让我来教书。”




020、
所以,他知道了,他读过的弥尔顿的诗歌或者培根的随笔,乃至本·琼森的戏剧改变着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文学的主题,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文学依赖它。




021、
他们在布恩维尔周边一小块地里埋葬了父亲,斯通纳又跟母亲回到农场。那天晚上他无法入睡。他穿得整整齐齐,走进父亲年复一年干活的那片田地,走到他现在能寻找到的尽头。他努力回想着父亲,年少时就熟悉的那张脸就是不肯出现在他脑海。他在田里跪下,手里抓了把干燥的土块。他把土块捏碎,看着沙子,在月光下黑黑的,土碎了,从手指间流出去。他在裤腿上擦了把手,然后站起来,走回家。还是睡不着,他躺在床上,望着唯一的那扇窗户,直到天亮,直到地上没有任何阴影,直到大地把灰色、贫瘠和无限的空间舒展在他面前。




022、
然而,他知道,他的衰老并不是假装的。
在这场大战后的几年里,他看到这个世界和国家已病入膏肓。他看到憎恨和怀疑变成一种疯狂,像急速传播的瘟疫般横扫大地。他看到年轻人再次上了战场,好像在一场噩梦的回荡中,充满渴望地奔向毫无意义的毁灭。他所感觉的同情、悲伤是如此老迈,是他衰老不可分割的部分,乃至在他本人看来,自己似乎还没有被碰过。




023、
他没有什么朋友,平生第一次开始有了孤独感。
有时,晚上在自己的阁楼房间,他正看书时会抬起头来,盯着房间那些黑乎乎的角落,在暗影的衬托下,灯光闪烁不定。如果盯的时间很长又太专注了,那片黑暗就会凝聚成一团亮光,它带着自己阅读的东西的那种无形的样式。他又会觉得自己走出时间之外,就像那天阿切尔·斯隆在课上跟他讲话的感觉。过去从它停留的那片黑暗中出来聚集在一起,死者自动站起来在他眼前复活了;过去和死者流进当下,走进活人中间,所以,在紧张的刹那间,他有种密实的幻觉,好像自己被压缩了,很难从中逃出,也不想逃出。




024、
他们生活其中的是一个暗淡的世界,他们把自己好的那部分带到这个世界——所以不久,外面那个人来熙往,语声哗然的世界,不断变化和持续运动的世界,在他们看来都是假的虚幻的。他们的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被截然分开,在他们看来这好像天经地义,就应该生活在这种分裂里。




025、
他转了下头,床头桌上堆满了好长时间没有碰过的书。他伸手抚弄了会儿这些书。他很惊讶手指那么细,很惊讶在活动手指时关节的连接是那么精细复杂。他又感觉到手指内部的那股力量了,任由手指从凌乱的桌面上拉过一本书。这是他要找的自己的那本书,他的手捧住时,他对着由于时光久远而褪色和磨损的熟悉的红色封面笑了。这本书被遗忘和没有派上用场,他觉得这也没什么关系。任何时候,它的价值问题都几乎微不足道。他没有过那样的幻觉,以为会从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一小部分,他无法否认在其中,而且将永远在其中。




026、
也许等我回来,走向等待我们大家的与世隔绝的慢性灭绝之前,到这个世界上再走一遭可能会很有趣。




027、
那天晚上,威廉·斯通纳在客房里难以入眠。他仰望着那片黑暗,想着这种降临在自己生活中的陌生感,而且第一次开始质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的智慧。他想到了伊迪丝,这才感觉有些踏实。他认为,所有的男人都会跟他一样忽然变得没有把握,会有同样的疑虑。




028、
这是一种激情,既非心灵也不是肉体的激情,它就是一种综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们不过是爱情的材料,它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女人或者一首诗,它只是说:看哪!我活着。




029、
感觉对他们(父母)有种复杂的同情和遥远的爱意。




030、
他眼中的未来,不是事件、变化和潜在可能的涌流,而是犹如前方的一块领地,等着他去探索。




031、
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
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




032、
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




033、
瞥一眼青春那有害却不曾被破坏的苦涩。




034、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035、
以前,他想到死亡,无非把死亡当作一个文学事件或者时间对不完美的肉体施加的缓慢、默默的耗损。
他没有想过死亡就是发生在某个战场上的暴力爆炸,没有想过死亡就是割裂的喉咙里血流如喷。他对这两种死亡方式的不同感到不解,也不明白这种区别意味着什么;他发觉自己内心慢慢酝酿出某种痛苦,他从自己的朋友戴夫·马斯特思那鲜活的心中曾经瞥到的痛苦。




036、
死亡承诺,无论多么模糊,会有一种华丽、愉悦的永恒人生,好像死亡和承诺不过是一种嘲弄,会让他们活着的光阴发馊。




037、
她跟霍勒斯·博斯特威克走进婚姻,满怀着内心根深蒂固的不满,即婚姻是她个人的一种职责;随着岁月流逝,这种不满和痛苦与日俱增,变得如此寻常和无所不在,已经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缓解了。




038、
这场婚姻他只得了一个孩子;他想要个儿子,再要个女儿,而这是他又一个几乎懒得掩饰的失望。像很多觉得自己虽然成功却留有遗憾的男人一样,他非常虚荣,并且斤斤计较着自己的重要感。




039、
“伊迪丝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博斯特威克太太说,口气中带着依旧不变的痛苦,“没有男人——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那种优雅——”




040、
像其他许多人那样,他们的蜜月很失败;但他们心里并不承认这点,直到很久以后才认识到这种失败的意味。




041、
内心油然而起一种虚无感,有种凋谢、败落的感觉……他走出办公室,踏进漫长走廊的黑暗中,步履沉重地走进阳光里,走进外面开阔的世界,无论他从哪里转过身,这个世界都像一座监狱。




042、
那年,特别是冬天的几个月,斯通纳发觉自己越来越频繁地重温这种虚幻不真实的状态。他好像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识从盛放它的躯体里移出来,他观察自己时,就像一个熟悉得有些古怪的陌生人在做着熟悉得有些古怪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做。这是一种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分裂。他知道,自己应该遭受其困扰,但他已经麻木,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事很重要。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043、
四十三岁那年,斯通纳学会了别人——比他年轻的人——在他之前早就学会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他们都很羞怯,对彼此的了解都缓慢而又带着试探的色彩。两个靠近了,然后分开,接触了然后又缩回,也不想给对方身上添加更多可能受欢迎的东西。一天又一天,那层保护他们的克制的皮层逐渐脱落,所以,最后,他们像许多极其羞怯的人一样,彼此向对方敞开,完美又无拘无束、惬意地撤去了保护,而且有绝对无拘无束的惬意感。




044、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縮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045、
他已经到了年岁的这种时刻:经常会想到,而且日益强烈,想到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简单得他都没有办法去面对。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有过生活。他认为,这是在某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想的问题。他不知道,这个问题出现在他们心中时,是不是跟出现在自己心中时一样带着这种不具个人色彩的力量。这个问题随之会带来某种伤感,不过这是一种整体的伤感,他想跟自己或者他的特殊命运没有多大关系。他甚至都拿不准,这个问题蹦出来有着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从他变化后的生活中蹦出来的。他相信,这个问题是这些年日积月累中来的,是从各种偶然事件和限制中来的,是从他开始对这些东西的领悟中来的。他从这种可能性中获取一种阴郁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快感,这种可能性就是,他努力获得的小小学问启发自己达到了这样一种认识: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046、
但是,威廉斯通纳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没有几个年轻同事能够理解。在他内心深处,在他的记忆深处,是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的知悉。虽然他很少想起早年在布恩维尔农场的经历,但是他的意识边缘却经常会想到自己的血缘传承。这是祖辈给予的传承,而他们过着卑贱、辛苦、坚忍的生活,他们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脸交给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而那一张张脸毫无表情,铁硬又荒凉。




047、
虽然他回顾那些时带着明显的无动于衷,但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仍然有所洞察和感知。那十年里,当很多人的脸上都可以带着永恒的冷漠和荒凉,好像在凝视一道深渊,对斯通纳来说,那副表情就像他行走其中的空气一样熟悉,他仿佛看见了从孩提时就熟悉的那种无所不在的绝望的信号。他看到,好人都落入缓慢、绝望的衰落中,当他们对体面生活的憧憬崩溃时,人也随之崩溃。他看着他们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们走向后门,带着走向刑场的人才有的那种苦涩的自豪,讨要能让他们继续乞讨所需要的面包。他见识过好多人,他们曾经昂首阔步,很有身份感,因为自己作为在某种意义上不会倒闭的某个机构的终身雇员享有的那点可怜的安全,他们怀着嫉妒和痛恨兼有的感情看着他。对于这些觉悟,他从不声张,可是对这种在很多方面打动他、改变了他、深藏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共同痛苦的洞悉,以及对这种共同困境毫不声张的伤心,永远不会离他生活的任何时刻太远。




048、
死亡是自私的,他想,它们像孩子那样,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个时刻。




049、
从这些与世隔绝的大墙中走进人们所谓的大千世界,你憧憬过这一天吗?




050、
你置身于爱中。事情就这么简单。




051、
时间啊。老天,时间在飞逝!




052、
对这个世界而言,我太聪明了,我总是无法闭上嘴不去评论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疾病,无药可治。




053、
所以,上天,或者社会,或者命运,或者不管什么你想给它取的名字,给我们创造了这间小茅屋,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暴风雨中走进去。这所大学就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不是为那些学生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无私地追求知识而存在,不是为你听到的任何理由而存在。我们释放出各种理由,我们让个别普通人进来,那些将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但那不过是保护色。就像那座中世纪的教堂,它才不在乎俗众,甚至上帝呢,为了活下去,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054、
我们应该活下去——因为我们不得不活下去。




055、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 《 斯 通 纳 》: 唯 有 遗 憾 】




我们不满的或许是在斯通纳六十多年的生活里,似乎总是在退缩和逃避,从参加一战到之后和系主任的矛盾与凯瑟琳的爱情,最终他都退了下来,而不是我们觉得应该的勇往直前,这或许就是斯通纳一生的悲哀。但在弥留之际的斯通纳,他最终或许意识到了,无论是他的生命还是生活,都已经达到了他自己的渴望,他所希望的东西他拥有了,更多的渴望都充满遗憾,就是这样的状况和一生,对他而言依旧足矣。




而这也就是矛盾所在,即我们到最后都会发现,充满生命更多的是失落、悲伤和遗憾,但难道就因此而止步不前,消极地承受而等待着时间流逝,生命耗尽吗?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发现有许多愿望我们都已经实现,斯通纳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他一生都待在大学中教书。当我们讨论斯通纳的失败时,我们讨论的其实是他可能得到的更好生活。比如如果他反抗系主任,如果他坚持和凯瑟琳在一起等等。这些都是可能的,但我们或许因此忽视了真实人生中那随时随处出现的不幸,它让你无可奈何,你只有看着它从自己身上碾过而束手无策。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且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它产生的结果便是日后我们所回忆起的遗憾这一情绪。




我在猜测这本书为什么会沉寂50年,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即斯通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让人沮丧而无奈的,甚至会让人产生不安。因为我们都会从其中看到这个故事可能所蕴含的意义和某种不可避免的折射,我们都是斯通纳,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而如果以世俗的成功标准来定义他,他显然是失败者,是这样千千万万人物中不起眼的一个,是会被历史遗忘的人。我们喜欢超级英雄,喜欢反抗然后成功的故事,喜欢英雄的故事。齐泽克说,电影是比现实生活更真实的存在,因为电影里虚构的故事充满可能性,根据其庞大的叙事和壮阔的情节而让那些被日常、琐碎和千篇一律淹沒的人们想象到甚至是从其中得到自己潜能爆发的快感,对于另一种生活成为真实的肯定,对自己当下沮丧平凡人生的彻底逃避。




我们恐惧和别人相同,所以我们希望独一无二,希望鹤立鸡群,但斯通纳不是,在历史叙事这一级别上,他轻易就被忽视。此时我们就会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孤立,察觉到我们之外的世界是多么庞大,这样的对比往往让人产生恐惧和沮丧。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精神都难以扩张到一定程度从而覆盖和感知一切,人们为此努力过,但始终遥遥无期。在这一状况下,如何把庞大的外界融入到个人的感知和生活中就变得重要。另一方面,由面对庞大而产生的对自身定位的问题同样会愈演愈烈。因此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对此作出反应。




约翰·威廉斯平实地向我们展现斯通纳半个多世紀的生活,洞若观火地察觉到他在面对这样巨大世界时产生的恐慌、不安和失落。斯通纳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在寻找对此的回应,寻找自己在这其下的位置。他是在无意识的摸索中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回应状态,很多时候他自己对此都一无所知。这里没有某种姿态或声明,有的只是一点一滴的感悟来创造出一束微弱的光,以此来照亮可视的前方,小心地往前一步。很多时候会出错,很多时候因为其他因素的渗入而后退,这是艰难而令人疲惫的长路,斯通纳知道,也因此产生质疑,即“这段生命是否值得过?”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更多人的人生都未经审视,许多问题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只是低着头往前走,遇到问题就努力解决,许多时候都难以解决,于是我们找其他道路。斯通纳是否审视过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他审视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审视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因为庞大的世界和拥挤的人群往往会让人弄不清自己是谁,从而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个。对自我清醒的认知是重要的。




在一部关于超人或英雄的电影中,我们把自身折射在英雄身上,这是一部分,另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从英雄身上看到或意识到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体中的那些力量和可能。这会让人满足,让人获得心里安慰,让人得以脱离平凡、琐碎日常的生活而进入另一个世界,甚至另一段可能的生活。这是艺术创作——无论是电影,史诗还是小说——会带给人们的某种可能,某种迷惑,而《斯通纳》这个故事却和他们不同,即使它或许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在面对庞大世界和日常生活时获得灵感的真理故事。




伍尔夫在最后留给自己丈夫的遗书中同样涉及这一话题,如何面对人生和生活。她告诉丈夫,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看清它然后热爱它,最终离开它。我们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即为人生和生活设立一个明确的目的,然后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为了追求和达到这个目的而努力和奋斗。在这“设定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目标”的关系中,我们过分注重最后的“实现目标”,而对其中真正重要的“追求目标”一直忽视。




在斯通纳的弥留之际,约翰·威廉斯用几页纸来写此时他对自己人生和生活的所思所想,结果最終的斯通纳变得坦然而安慰。他得到了自己所渴望的,并且始终在追求,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并始终未放弃。这其中充满的遗憾不是只属于他的,而是属于人生和生活本身的,是属于真实的,而非我们所幻想或一厢情愿所设计的人生和生活的。在斯通纳的整个人生中,宗教不存在,所以在他生命的终结,在面对死亡时,他所寄托和掌握的是自己对人生的尽力和与女儿之间那段愉快的日子。




我们所设想的“完美生活”是可能的,但并不是瓜熟蒂落放在手心中的那种“可能”,而是在我们追求中所感到的“可能”。就像每一个日常中都渗入真实和世界的复杂一样,对他们的意识是重要的,承认对其中甚至是其后更多的东西的难以掌握同样是重要的。接受幸福的同时接受不幸,接受获得的同时意识到失落,而遗憾,无论是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的人生还是生活而言,它都是永恒的。对它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你看到它的存在,然后在它的目光和陪伴下继续。









【 现 在 开 始, 你 应 该 认 真 阅 读 《 斯 通 纳 》 】




15 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一个书呆子研究生聚会,跟我一起排在队伍尾巴上的一个朋友把我扯到一边,硬塞给我一本小说,封面上写着“斯通纳”。那个年纪的我正醉心于各路“垮掉”的作家,于是自然认为这本《斯通纳》(原文 STONER ,英语中有“瘾君子”之义)是个讲灵魂堕落的故事。




作为一个不够聪明的读者,如何说明自己喜欢哪一类型的书呢,我决定直接呈上下面这段描写婚外情的简短内容来说明我喜欢的类型。主角斯通纳以这段婚外情来躲避自己乏味的婚姻: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我觉得这些文字足够了。




1965 年出版之后,《斯通纳》曾经两次绝版,原因是俗常的日常生活情节和克制的风格令这本书的销售难有起色——同时一件值得玩味的事发生在图书库存变化上。多年以来它逐渐在名人雅士中累积了一批忠实拥趸——其中不乏名作家,它成为了一份“小众阅读”的选择,相比当年第一版在美国只卖了不到 2000 册,如今《斯通纳》已经横扫欧洲的畅销榜单,持续引爆了关于美国文学正典的讨论。




总体上讲,这场文学复活故事印证了我们这样一个判断:细水长流无关乎出版趋势与营销预算。《白鲸记》是赫尔曼·梅维尔的代表作,当这本书开始突然流行时梅维尔感到非常意外,《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很多年都被认为是不值一提的作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奥威尔曾说过,时间才是真正能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




但与上述几例事例相比,《斯通纳》重生的原因截然不同的颠覆性差异。这么讲可能显得我是个喜欢夸大其词的狂热分子,但这场事件确认让我燃起了一份希望:资本主义能量牢牢控制着我们的注意力,屏蔽了人类对心灵世界痛苦的必要关注,在这样一个时代,《斯通纳》告诉我们最终衡量人类的,是人直面那个隐秘的自我、而非展现在公众前的自我的能力。换句话说,这本书对社会文化提出了一针见血的谴责——而恰巧的是,这本书居然写于五十年前。




最近我正在主持一个不错的读书小组,读的正是《斯通纳》。有一次一个上了年纪的绅士起身发言。他脸色涨得通红,显然有一肚子火:“为什么非要我读个 Loser 的故事?”他继续说,“他不愿意为国效命(斯通纳在战争爆发时没有志愿参军),他的婚姻简直是场噩梦,工作上只有受气的份儿。总的说起来他简直一事无成。




他说完之后屋子里沉默了,第二个站起来说话打破了沉默,说话轻轻地,几乎不带任何感情,他说自己读这本书时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 William Stoner 可能就是他本人。




我觉得这两个人说的都没错。在很多方面, William Stoner 都是一个犹豫暧昧的主角,保守,被动,甚至无法保护女儿免受妻子心血来潮时种种任性妄为。他生活的主旋律不是进取与成功的整饬有序,而是一种近似于我们自己生活的样子——一种杂糅了欲望、压抑与妥协的混乱状态。




对有些读者来说——比如那个老绅士,这会让他们难以接受,尤其是他读到斯通纳也曾勇敢做过决定。一个充满责任心的、来自穷困农家的孩子,在大学里遇见了文学的力量,选择追寻自己的使命,他献身于教育并倾力而为,也曾放纵自己沉湎于一场明知不可避免沦为一地鸡毛的婚外情。这些片段的发生背景不是历史的宏大舞台,而是斯通纳工作、生活的斗室。《斯通纳》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是:生活中唯一的英雄主义,只在于人甘愿投入生活的精神的品质。




今天读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英雄主义的认知到底有多浅薄。美国式的崇拜,目标向来是伟大的运动员,巨富商贾,电影明星——他们手中闪耀炫目的成果在我们眼中直接关联着人生价值与快乐。电视荧幕上播放的故事为野心家大唱赞歌——而如果我们唯一愿意欣赏关于一位性情温和的高中老师的电视剧,一定是因为他后来堕落成一个手段很辣的大毒枭。连文学回忆录都得标榜记录了“一场比生活更重大的生命”,来赢取读者注意。




William Stoner 是个什么角色呢?文学史上典型的庸众,一个能力指数排名第十的普通人:一个内向的中世纪研究专家,一辈子与古代文献为伍。他怀着虔诚的坚毅仰望大学,认为依旧相信信念的力量的人能在这里找得到庇护。虽然还没退休,但依旧是校园里的古董。如果放在今天,比较合适的类比对象应该是化石。




今天的世界和斯通纳间的差异,不光是我们手握智能机器能够无所不知,更是我们在智识和情感上的新陈代谢能力快到惊人:我们追逐耸动,又容易自我满足;满足行为,止步于思考。最重要的是,内心塞满希望世界记住自己的野心,却丝毫没有探寻自我、了解自我的欲望。




美国人并非一向如此。据历史学家沃伦·萨斯曼( Warren Susman )的观察——苏珊·凯恩( Susan Cain,著有《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在自己论述内向性格的著作《安静》中也有引述—— 20 世纪正经历着社会文化价值观从“品格文化”转变为“个性文化”,前者注重个体私人行为的重要性,后者则强调社会角色就是扮演者的角色。




当窄小荒僻的社区发展到繁华的大城市,人们不得不在竞争激励的职场和社交中争得一席之地,日积月累的修养品德不及第一印象重要,大肆推崇广告式文化的迫切感又增强了美国式舞台存在感,因此需要源源不断地精美服装与道具。如果说古典式的理想生活是过一种被检视的生活,那么现今的目标是过一种被展示的生活。




文化价值观转变带来的效果已经十分显著:想想我们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选秀,煽动力十足的所谓纪录片,看秀的商人、典当行老板和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们假装能重设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情况。如果你想成为焦点,不必天生我材,也不必系出名门,你要做的仅仅是造出些动静——随便发点你的笑话、段子、脏话或者恶作剧到网上吧。




作为一个虚构的英雄,斯通纳只能淹没在默默无闻的生活中。但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命运。我们有过的最善或最恶,英雄主义或卑鄙无耻,也只能被最亲近我们的知晓,终究免不了被遗忘,何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深的感情都封藏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憧憬名望的动机多源自缺乏直面以上事实的勇气,我们向很多人忏悔,仿佛通过这些自我曝光人就能避免直面隐秘自我时的恐慌。《斯通纳》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小说艺术的杰作,因为约翰·威廉斯笔下这场直面隐秘自我的故事没有变成一场悲剧,而为我们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勇气。




同时,这种救赎并不非以宗教的形式得以实现,反而是以文学为契机。正是因为这个故事向艺术献上了虔诚的诚服,它所展示的典雅是一种艺术式的典雅(这也解释为何作家无法抗拒这本小说)。




这本书开头的部分,斯通纳的启蒙老师朗诵了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




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
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他望向斯通纳——一个专业农学只想着在这堂课上修学分的学生——要求阐释这些诗的意思。斯通纳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这首诗好像开启了内心某些陌生的东西。在这么多年的麻木不仁之后,他仿佛好像突然奇迹般地有了意识,连树木和天空都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他能感觉到血液在无形地穿过纤细的血管和动脉流淌,周围的同学放佛都被照亮了,“他好奇地看着他们,好像以前没见过这些同学,好像自己离他们很远又很近”。这一刻,是斯通纳意识到自己灵魂的一刻。




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投以精神。




很快,命运开始了对他的戏弄。婚姻变成了一场家庭噩梦,女儿陷入了绝望,一个麻木不仁的宿敌毁灭他的事业。对于在这世上的境况,他已经不抱期待,他意识到在别人眼中自己的怪异,自己投入事业进取的智识与能力也不过尔尔。这种周而复始的境遇中,斯通纳一次次被逼面对自己的软弱,挑战自己身为一个儿子、父亲、丈夫和学者的底线——但他从未逃避面对。




在斯通纳弥留之际,作者这样写道:“一种柔软感缠在他身上,一种倦怠感爬上他的四肢。一种他自己的身份感忽然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试问,我们中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






评论
热度(4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双人余 | Powered by LOFTER